来源:中影人艺考播音主持学苑 发布时间:2020-01-03
影视作品中的声音是影视“声画艺术”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区别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性之一。影视配音艺术是多度创作的艺术,具有强烈的规定性。
从创作依据上来看,原片和文稿的风格、题材、体裁、时代特征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作品整体色彩、基调的不同,对影视配音创作的规定制约是非常巨大的。
从创作对象上来看,原片人物的“视觉形象”,包括外貌模样的高矮胖瘦,表演行动的快慢紧松、口型的开合长短、人物的性格特征、具体场景的冲突关系等等,对影视剧人物配音创作的规定制约也是十分突出的。
配音艺术作为三度或四度创作,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定性,但并不是幽眇难知的。
那么,具体的创作准备又有哪些呢?
《影视配音艺术》这本书籍将其归纳为:扫除障碍,抱团归堆;找准依据,精微贴切;契合原片,整体布局;试声定调,进入状态。
无论是影视纪录片解说、影视广告配音、影视栏目配音还是影视剧人物配音,一个训练有素的创作者,只要一拿到稿件或剧本,马上应该开始的,就是这一次创作的具体准备:从看到文字的第一眼起,在最短的时间内,迅速完成“整体—局部—再整体—再局部”的四个具体的准备步骤,为自己最终创作的成功奠定基础。
关于扫除障碍,抱团归堆这一点,《影视配音艺术》中做了如下阐释。
拿到文字后,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快速的阅读中扫除文字障碍,包括拿不准的字音的标注,人名地名、专业词汇等固定词组的明确,这是检验一个配音者业务素养的重要方面。一个专业的配音者平时应该多留心很多字的读音,遇到拿不准的音,绝对不能似是而非的瞎猜,要通过查字典或询问弄清楚并标注出来(现在很多专业的录音棚里都是有字典的),对于固定词组,尤其是一些不常见的人名地名,可以用加下划线的方式加以明确。如果遇到专业的名词术语和标记,一定要向编导问清楚、弄明白,不要自作主张。比如在一个医学专题片的解说词中,有这样一句术语,“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”,实际上这一句应该读成:“外周血ˇ中性杆状核粒细胞ˇ增多”,有人在解说时因为不理解而想当然地停顿,处理成“外周血中ˇ性杆状核粒细胞ˇ增多”,使解说完全说错了意思。又比如文稿有“Ф17mm”的标记,询问编导才知道应该读做“直径17 毫米”等等。我们不能要求配音者成为行行精通的全才,但是在文字的准备过程中,遇到不明确的地方,配音者一定不能想当然,这是基本的专业素养。
扫除障碍只是最基础的准备工作,同时还应该在专业语感的引领下,对全篇文字按照“贴画面”和“适宜听”的原则进行梳理,摆脱书面段落、句子、标点符号的限定,按照意群重新“抱团归堆”,按自己的方式在稿件上标注出来。
比如用“∥”来划分出大的段落,用“〔〕”来标出小的意群,用“ ”来连接需要承接的语句,用“∨”来表示大的转换或另起一段,用“ˇ”来表示小的顿挫,用着重号标记出需要强调的重音,用不同的下划线标记出固定词组等等。这个梳理和标注的过程,实际上就是文字稿件在我们脑海中的“声音化”的过程。
这个过程在具体稿件的准备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,它直接反映着创作者对创作依据的理解和认识,决定着我们对文字稿件的把握和驾驭,也是本节后面的三项准备内容准确顺利完成的基础,实际上很多时候,其他的步骤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进行的。
除了结构明晰的理论综述,《影视配音艺术》还通过大量的实例表达了作者独到的见解和精彩的表述。包括电视纪录片解说、广告配音、电视栏目配音、影视剧人物配音,几乎囊括了所有配音的类型。通过对实例的解读、常见问题的辨析、内部及外部创作技巧,以及相对应的补充练习材料及提示,全面而细致、深入浅出地为配音爱好者提供了学习、提升的方法。
说明: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(QQ:1624823112),万分感谢!
官方微信
微信扫一扫
官方微博
微博扫一扫